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在徐州地區打響,歷時66天,共殲滅敵軍55萬余人,是三大戰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軍在總兵力少于國民黨軍隊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戰役。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約60萬兵力,打敗80萬國民黨軍隊,創造了中外軍事史上的奇跡。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一場偉大的戰略決戰,龐大的人民支援為戰役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淮海戰役期間,支前民工累計達到543萬人,共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陳毅元帥曾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13日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再次強調:“淮海戰役就是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我們要好好回報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淮海戰役的勝利,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生動詮釋了黨的群眾路線是全部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路線的寶貴經驗,只有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才能永葆黨的事業行穩致遠。
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基礎。淮海戰役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支前區域最廣,動用民力物力最多的戰役。在包括豫皖蘇、魯中南、蘇北、江淮在內的8個行政區,約35萬平方公里、近億人口的地區,“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軍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為戰役中千百萬人民群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中國共產黨能夠獲得人民群眾巨大支持的原因,在于始終堅持“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淮海戰役是為了人民利益而進行的斗爭,是符合人民群眾意愿,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正義之戰。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徹底解決了廣大農民的生存問題。即便是在戰爭之中,“一面打仗、一面建設”“耕戰互助”等方針措施、禁止無償派差等紀律要求,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淮海戰役勝利的歷史經驗再次證明,誰順應了民意、贏得了民心,誰就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堅持一切依靠群眾,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近當代戰爭史中,淮海戰役經常被稱為中國解放戰爭中的奇跡之戰。戰役之初,人民解放軍無論在人數、裝備武器以及補給保障等方面,均與國民黨軍存在差距。與之相對的是,在淮海地區集結的國民黨軍則兵多將廣,其中更包括了當時國民黨軍精銳全機械化裝備部隊,雙方賬面實力差距不可謂不大。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徐州時指出,淮海戰役深刻啟示我們,決定戰爭勝負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軍隊的戰略戰術運用、將士們的信心和勇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組成了陣容龐大的支前隊伍,其中的杰出代表,山東萊陽西陡山村村民唐和恩,支前行程達2500多公里,足跡遍布江蘇、山東、安徽省88個城鎮村莊。淮海戰役的勝利與人民群眾的支持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再次印證了黨的根基和力量來源于人民,黨的各方面事業取得成功都必須始終緊密依靠人民群眾。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方針。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贏得民心靠的是實實在在地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淮海戰役中,大批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充分發揮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吃苦在前、沖鋒在前,為贏得民心、獲取斗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三縱隊炮兵團與渤海民工一團開展遵守紀律競賽,互派代表監督檢查紀律作風,有些民工沒有棉衣穿,縱隊便將繳獲的棉衣優先發給民工。帶頭參與支前的老人魏玉華,在回憶起淮海戰役時說,解放軍跟老百姓親如家人,村子里的解放軍經常主動幫助百姓干農活、收拾院子,當百姓從鍋里給他們拿大餅、紅芋時,他們總說不要,推辭不過也總是給了錢才肯要。正是依靠這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和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篳路藍縷、攻堅克難,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