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銅山區伊莊鎮馬集村的村民老趙,每次干農活回來,路過村部門口,總要停下來盯著電子公開屏看上一會兒。
“以前沒那么規范,現在村里不但及時公布各項支出情況,連扶貧拖拉機使用、慰問看望困難戶等情況也列在這兒……”老趙說,屏幕上來來回回播放,村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從村務公開內容不規范不全面,到現在多渠道公示,變化還要從去年6月說起。當時,多位村民來到我們銅山區第三派出監察員辦公室,你一言我一語,反映扶貧拖拉機被村干部賣掉的問題。
“嶄新的拖拉機,是政府給的,老百姓根本沒用幾次,說賣就給賣了!”
“對,我們要求有個說法。”
拖拉機是區政府為支持貧困村脫貧分發到村里的,主要用于脫貧攻堅項目建設,我們必須盡快查清楚,給村民交待。
當時正值夏季小麥收割時節,我和另一名紀檢監察干部,騎上電動車在村里轉悠,暗暗記下扶貧拖拉機的使用情況,并和登記備案的村集體資產情況逐一比對。
區里一共給村里提供了四臺拖拉機,數來數去只有三臺。難道另外一臺果真被賣掉了?
“村里的拖拉機您家使用過嗎?”
“農忙的時候,村里的扶貧拖拉機是怎么分配的?”
我們在田間地頭里和村民聊天,尋找線索,那臺“消失”的拖拉機也漸漸“浮出水面”。
原來,由于操作不當,部分零件損毀,拖拉機需更換配件。但村干部卻想“節約”修理費,未經申請就直接拍板,把機器當二手貨賣了。
沒用過幾次就變賣,怎能如此任性讓村集體資產流失?
我們迅速對擅自處置扶貧拖拉機的兩名村干部立案審查。目前,一名村干部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另一名村干部因存在其他違紀違法問題被留置。
以此為“切口”,我們迅速跟進開展扶貧農機專項監督,發揮駐點辦公、常駐不走優勢,組建了3個監督檢查小組,由鎮紀委書記擔任組長,監察員辦公室統一指揮,打破地域界限,異地檢查,通過跨鎮交叉監督的方式,在全鎮范圍內梳理出共性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還積極督促相關農經部門召開專題研討會,就群眾關注的拖拉機分配不均、費用支付不一致以及維修保養成本過高等問題逐項解釋說明,讓群眾了解村集體資產的去向。
“扶貧拖拉機被變賣這件事,究根結底還是‘三資’監管不力,必須要從源頭上入手,管住村里的錢袋子。”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
針對這一問題,區紀委監委成立了專項調研組,對全區“三資”管理現狀進行調研,針對“三資”領域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從摸清家底入手,組織專業審計事務所及測繪公司全面清查全區288個村、社區的“三資”情況,同時運用“大數據+監督”的方式,將清查數據上傳至區紀委監委的大數據監管平臺。
自那以后,村集體“三資”相關處置情況實時推送到村務公開大屏,讓每一個群眾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