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推進會議上,徐州市作為工作成效顯著地區交流發言。10月1日,徐州市委主要領導,作為唯一城市代表,從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和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人居署主任謝里夫手中領取“聯合國人居獎”。這是對徐州近年來把加快生態轉型擺在發展全局突出位置、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環境發生脫胎換骨變化的充分肯定。
從曾經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到如今的“一城青山半城湖”,這華麗轉身的背后,有著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督促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科學務實推進環境治理、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獲得感的不懈努力。
強化監督職責,推動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環境問題
徐州市堅持把監督作為首要職責、基本職責、第一職責,貫徹于污染防治全過程,督促各地各部門落實責任、轉變作風,認真辦理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維護群眾利益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2017年6月,徐州市委、市政府出臺《徐州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規定(試行)》。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把貫徹落實《規定》情況作為日常監督重點,督促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履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市紀委監委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多次帶隊赴縣區開展調研督導,進一步強化壓力傳導,推動各地認真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今年以來,各地對群眾反映強烈的14家高污染、高耗能大型企業堅決予以整治,對處在城市上風口、污染問題嚴重、群眾反映較大的外資企業圣戈班鑄管有限公司啟動關閉搬遷,以鐵腕治污的實際行動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
為提高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市紀委市監委會同相關部門,根據各縣(市)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區域特點、產業特點,繪制具有差異化的“監督地圖”,分片包干,在不同地區實行個性化監督措施,做到“三查三看”:一查問題排查是否徹底,看黨委政府是否重視;二查問題整改是否到位,看工作措施是否有效;三查問責追究是否有力,看“兩個責任”是否落實。該市先后組織開展監督檢查200余次,發現問題500余個,責令整改340余項,督促有關部門排查“散亂污”企業13636家,完成關閉取締8379家,完成整治5257家。
該市還注重突出派駐監督“探頭”作用,督促駐在部門全面排查廉政風險點,共梳理出環保系統行政許可、行政執法、行政評審等7大類32個廉政風險點,制定防控措施124項。突出運用“巡察”利劍,開展市、縣多頻次生態環保系統巡察,對環保領域突出問題早發現、早糾正、早處置。
堅持動真碰硬,讓頂風違紀者付出代價
“要緊盯影響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事,精準發力、重拳整治,以問責促履責,以動真促真動,讓群眾訴求得到有力回應,確保中央和省市污染防治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市紀委、市監委相關領導在全市環保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專項工作會議上堅定地說。
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圍繞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環保職能部門移送、群眾信訪舉報、新聞媒體曝光等環境問題線索,重點督辦查處污染問題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環保領域典型案件,既堅決查處環境問題背后的吃拿卡要、以權謀私、亂收亂罰等違紀違法行為,又重點糾正貫徹中央環保決策部署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相關部門履職推諉扯皮、辦事拖沓、敷衍塞責等不作為慢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近期,對賈汪區環保局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孫某吃拿卡要、收取賄賂,對污染企業未按規定執行停產整頓措施、低于處罰下限收取罰款以及不按要求執行環境監測驗收等嚴重違紀涉嫌違法問題依法采取留置措施。
針對生態環境類案件周期長、案情復雜、涉及面廣等特點,由市紀委市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牽頭,執紀監督室、審查調查室、案件審理室、派駐紀檢監察組配合,實行“特案特辦、多室聯動”的工作機制。始終把環保領域問責作為工作優先方向,堅持快查快處快結,國家生態環境部通報該市藍豐生化、澤龍石英公司環境違法問題后,市紀委監委迅速啟動問責調查程序,由市紀委市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會同監督檢查室第一時間赴新沂市開展調查,案件審理室提前介入審理,在一周內處理9名黨員干部,并向社會公開通報處理結果,努力將履行環保責任不力造成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今年4月,徐州市部署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市紀委監委主動擔當作為,制定出臺全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量化問責暫行規定》,明確了18種問責事項和10種具體問責情形,進一步規范問責方式、程序,確保精準定性量紀。截至目前,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先后對中央環保督察和市級督查交辦問題等啟動問責程序,共問責171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103人、縣處級干部2人。市縣兩級先后14批次通報62起工作不力典型問題,并在新聞媒體公開曝光。同時,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注重跟蹤回訪,引導受處分黨員干部放下包袱,自加壓力,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更好地推動工作落實。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徐州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5.7%;優良天數高于去年同期9.2個百分點,全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全省平均水平,國家生態環境部給予充分肯定。
著眼常態長效,積極打造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
生態環境建設事關永續發展,不僅要抓當前,還要管長遠。徐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積極探索運用“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手段,建立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強化對監管部門和屬地履責情況的過程監督,推動污染防治常態長效。
市紀委市監委指導賈汪區先行先試,于今年4月探索搭建了污染防治監督執紀問責平臺,為監督插上了“科技翅膀”。平臺建設運行以來,賈汪區紀委監委下發監察建議書10次,督辦通知書3次,黨紀政務處分15人,部門聯動監管力度明顯加大;環保違法行政處罰力度大幅提升,2018年上半年的行政處罰次數超過2017年全年的2倍,次均罰款金額由2017年度的4.7萬元提高到23.5萬元;2018年上半年環境問題信訪量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
9月,在省紀委省監委的指導下,市紀委市監委會同市環保局等部門在賈汪試點經驗基礎上,抓住共性特點、重建主體框架、優化監管功能、完善預警機制,建設“一條主線、兩個終端、三級聯動、四方監管、五大預警、六項公開”為核心的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平臺緊緊抓住群眾信訪舉報等問題線索源,將所有污染問題線索全部實時抓取進平臺,對各個職能部門進行流程固化與再造,對關鍵環節和主要風險點實時預警,實現對問題線索辦理全過程的在線監管和動態監管。11月15日,平臺實現市縣兩級試運行,已接入各類污染問題線索數據1.2萬余條,實現了對職能部門的有效監管。
在試運行的基礎上,徐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建設工作部署推進會,對市縣兩級平臺運行管理作出部署安排。市紀委市監委督促職能部門先后制定出臺了平臺運行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等,將平臺的功能、運轉流程和建設經驗以制度形式固化下來。12月5日,全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在啟動儀式上,市委主要領導對發揮監管平臺作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充滿信心,同時也提出殷切期望,要求各地、各部門加強規范執法,將平臺使用融入現有污染防治工作,真正把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建設成為黨委政府的工作平臺、業務部門的執法辦公平臺、污染防治信息的公開平臺、紀委監委的監督監察平臺和工作質量的考核檢驗平臺,讓權力在陽光下公開透明運行,以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守護好徐州人民的藍天白云和美麗家園,為“環境美”新徐州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姚 琦 朱元凱 王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