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政理》有云:“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這句話深刻揭示了認知的三個層次:聽聞的信息未必可靠,親眼所見稍近真實,而親身實踐才能觸及本質。它啟示我們,無論是治學還是理政,唯有深入實踐、精研調查,方能察得實情,謀定良策。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欲探真知,必親履其境。大禹跋涉九州,“隨山刊木”,終悟疏浚之理,救萬民于洪患。沈括“凡所至之處,莫不詢究”,踏遍山川考風物,著《夢溪筆談》以錄天地奧秘;李時珍“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親嘗曼陀羅驗其藥性……翻開青史,實踐求索的智慧比比皆是。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弄不準的事情,只有躬身實踐、親身經歷,方可探得真知、明曉真理。
《論語·衛靈公》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調查研究就是成事的利器。古來決策之失,多因凌空蹈虛。戰國趙括,自幼飽讀兵書,“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其父趙奢早已洞見其弊,斷言“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長平一役,趙括唯知死守兵法而不知變通,終致四十萬生靈盡歿于白起之手。此慘痛教訓,恰應了《鹽鐵論》所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脫離實踐的理論猶如無本之木。北宋名臣陳恕執掌三司時,議行榷茶之策。當廷臣激辯利弊之際,唯有陳恕布衣入市,與商販同席飲茶,親睹稅吏苛酷盤剝之后,方知空談之害遠甚于虎狼。于是,改舊法,除苛稅,茶政為之暢通。
調查研究一直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傳家寶。所謂“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唯有以“足踐”為梭,方能織就真理之網。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調查研究,把調查研究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研究不僅扎實推進了理論創新,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而且用創新理論指導實踐,確保黨始終把握歷史主動、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對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5縣農民運動開展實地考察,廣泛接觸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干部,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正是通過這種扎實的“足踐”,用大量確鑿的事實,說明農民問題是決定中國革命全局的問題,必須放手發動農民、組織農民、依靠農民,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并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而忽視調查研究或者調查研究不夠,往往導致主觀認識脫離客觀實際、領導意志脫離群眾愿望,從而造成決策失誤,使黨的事業蒙受損失。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運用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前進。
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繁重,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新時代黨員干部當秉持“足踐”的精神,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工廠車間,察實情、謀實事、求實效,做到靶向發力、精準施策,以扎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工作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上書寫新篇章。(張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