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思想家梁漱溟自述,小時候是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他的學問和成就,更多是在自學當中得來的。當年,只有中學學歷的梁漱溟,被蔡元培相中,到北京大學當講師,他是自學成才的楷模。梁漱溟信奉一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在他看來,“向上心是自學的根本”,自學應當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要在生活中有自覺。單是求知識,卻不足以盡自學之事。通過自學,從求真求知中有所啟發,真正“浚發我們的智慧識見”,是對“一切做人做事”的深入探究。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管學文化知識,還是學一門技藝,必須要通過“自學”,把老師傳教的知識融入到個人向上的自覺當中,學來的才能成為自己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所以,即便有老師指導,自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取決于自己是否生出“一片向上心”。一個沒有自學動力和能力的人,恐怕很難成為杰出人才。
短篇小說《棋王》中的主人公酷愛下象棋,于是就跟身邊的人學、跟街頭棋手學、跟撿垃圾的高手學,更多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琢磨自學。面對全市大賽中的高手,他說,自學成才者,因路子是自己闖出來的,且更具想象力與創造力,支撐他們的,正是“一片向上心”。那些科班出身、專業化程度高的人,學問之路自然走得比較順,但那些因為種種原因,只能選擇自學的人,他們專注、執著、有韌勁,其成功的概率也不低。
孔子對“學”的重視,非同一般。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于全書之首,應非偶然。孔門七十二賢人,弟子眾多,可是孔子卻獨許顏回為“好學”。在孔子看來,“好學”當是難得的品質。無論從孔子所自豪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的躬身實踐中,還是從當今“知識大爆炸”時代所倡導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共識中,我們都可以深刻體會到自學的重要性。
“要自學,靠自己學”!自學的動力就是“一片向上心”。學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使一個人保持向上狀態的根基就是學習。但自學不是單一地學習某種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己的境界得到升華。通過自學喚醒人的生命力,生出“向上心”,保持積極而又持續的狀態。不少成功的人,都保有這種狀態,靠近他們,能明顯感覺到一種向上的生命力。
單是求知識,不足以盡自學之事。這份“向上心”不只是“功利”地求知識,更關系人心的向上。自學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做人要有力爭上游的勇氣,摒棄對安逸生活的追求,樹立為了國家和民族崛起的責任感,用“好好學習”得來的養分,保持“天天向上”的好狀態。(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