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管數據統計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是衡量紀檢監察機關履職盡責是否到位的“水平尺”和“驗收單”,具有十分重要的監督指導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時常出現定位不準、方向不明、舉措不多等問題。為此,如何更好地發揮案管數據統計的監督作用,提升監督能力,筆者認為需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數據統計及時跟上。要想提升數據實用效果,必須未雨綢繆,在制定工作方案時就同步進行科學規劃,而不是等工作結束才開始統計上報。首先需要在全面了解工作的基礎上,圍繞實施步驟、工作要求、預期效果進行全方位思考,弄清楚統計什么、為什么統計、怎么統計三個問題。再通過數據統計的各項指標進一步明確工作的重點內容、核心環節、成果體現,最后利用合理的報送時間和統計次數控制好工作的節奏和進度,確保更加科學有效地督促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避免出現主次不分、效率低下、被動應付等問題。如在我市今年開展某專項工作過程中,由于各地忽略了數據統計監督指導作用,相關統計報表沒有及時跟上,工作開展時總是抓不住重點,導致前期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出現做到哪里算哪里的現象。后期通過合理設計統計報表,明確將自辦案件數、檢舉控告量、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兩書一函”、后進村黨組織巡察覆蓋情況等納入統計重點指標,要求各單位分門別類進行報告,進一步為基層開展工作細化目標、指明方向,并通過適度的內部通報,形成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促使各項工作進度明顯加快。
二是確保數據精準留痕。案管部門是紀檢監察機關的數據大腦,也是連接各科室、各單位的中樞,在日常工作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數據需求,有些是內部使用,有些是對外公開。因此要提高數據質量,達到時效性和準確性兩者兼顧,需要做到“兩個必須”。一方面是必須根據數據信息的敏感性、重要性以及知悉范圍制定相應的審批流程和使用規范,對出具的數據進行標準化管理,明確審核職能和出錯追責機制。另一方面是要求提供的統計數據必須留存工作底稿,記載數據來源明細,標注統計的時間、單位、人員三個口徑,讓統計數據有據可查,防止一報了之、數據摻假,有效解決各種報告材料中引用數據不準確、找不到出處、口徑不一致等問題。如某綜合科室在撰寫報告過程中向案管室提取了“全年移送司法機關人數”,但在最終的報告中卻變成“因涉嫌職務犯罪移送司法機關人數”,兩者雖只相差幾個字,但統計的口徑和代表的意義卻完全不一樣,如果沒有嚴格的內審和留痕機制,很容易出錯,而且還不容易被發現。
三是注重數據結果運用。數據統計除了反映工作成果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挖掘其關聯性和規律性,科學地進行數據分析和研判,把“死數字”變成“活信息”,既可以快速發現工作短板,及時查漏補缺,又能為調研服務及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往年,案管部門常以“填鴨式”模式提供數據,對方要什么就給什么,相對機械,雙方都沒有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筆者認為案管部門應該進一步強化數據的指導服務意識,主動參與到文字材料的需求分析中,共同出謀劃策,提升數據的實用效果。如某綜合業務科室在起草總結材料時,想對村級工程監督的形勢和成果進行重點分析,但缺少數據支持和精準切入點,后經案管部門分析研判,從反映村級工程問題線索、村干部插手干預村級工程、利用村級工程套取集體資金、工程驗收履職不到位問責情況等幾個方面進行收集匯總并制成圖表,不僅讓村級工程管理現狀、演變趨勢和工作成效一目了然,也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作者:王文軍 單位:浙江省建德市紀委監委)